​作者丨王丹

单位丨深圳市维度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最活跃创新主体和主力军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数量、质量和产业规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各个地区更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加大科技项目支持、强化政策宣传培训、落实优惠政策、完善科技服务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当然,优质企业资源毕竟有限,各地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争夺,也正日益激烈。

Vol.1深圳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流失现状分析

以2019年底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为监测对象 ,截止2021年5月底企业注册情况看,两年内深圳市流失高企共计61家。

 

广东、江苏为热门迁入地

从企业流向看,61家外迁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迁往广东省其他地市的有22家,迁往江苏省18家,海南、江西、山东等9个省份也有少量企业迁入。从迁入地市情况看,共涉及27个城市,其中迁往南京市的企业共11家,占外迁企业总数的18.0%。

图 1 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搬迁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要外迁行业

从外迁行业看,以批发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零售业四大行业为主。其中,批发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零售业分别流出16家、12家、7家、6家,占比为26.2%、19.7%、11.5%、9.8%;其他企业零星分布于15个细分行业中。 

图 2 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细分行业流失情况

 

小微企业为主要外迁群体

从企业规模看,上述外迁企业规模均偏小,整体对于深圳市影响并不大。当然,以上数据仅从高新技术企业当前企业注册地情况的直观反映,大中型企业的部分外迁和隐性外迁现象也应引起关注。
 

 

Vol.2高新技术企业流失原因分析

 

深圳市企业发展制约因素突出

#1 土地资源趋紧

深圳市可供开发土地1023平方公里,剩下可供开发约为50平方公里,未来只能寄希望于三旧改造来解决土地供应问题。《深圳市2021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显示计划供应产业用地171.4公顷,商服用地52.3公顷,共计223.7公顷。深圳市存量用地资源短缺且分布零散,重大项目和生产配套设施落地困难,扩大产能的需求也较难得到满足。

图 3 深圳市2021年产业用地、商服用地供应计划

同时,北京、上海、广州分别剩余4900平方公里、5100平方公里、700平方公里土地可供开发。其中,企业外迁最集中迁入地南京市土地供应更充足。《南京市2021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显示,计划出让商服用地面积252公顷,是深圳市计划出让土地面积的4.82倍;工矿仓储及科研用地面积672公顷,是深圳计划出让面积的近4倍。

图 4 一线城市剩余可供开发土地面积

#2 生产要素成本高

 · 首先是租金高

当前深圳房价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从流向城市看,其中房价相对最高的厦门,为48.6千元/㎡,仅为深圳用房均价(90.0千元/㎡)的一半;最低的益阳仅为深圳的1/14。

图 5 迁入迁出城市房地产价格

高房价导致深圳高端写字楼租售成本过高,空置率逐渐上升,2021年商用办公楼空置率上升至24.6%,经济总量最大的南山区写字楼空置率上升至34.8%,前海写字楼空置率更是高达66%。

虽然,深圳划定270平方公里“工业红线”支持实体经济及制造业发展,但极度稀缺的住宅用地引发房价上涨、物价上涨、用工成本上涨,催生传递效应,反而推高企业用地成本。高昂的租金成本让企业望而却步,从而选择将占地较大的部门迁入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
 

 ·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高
根据2019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深圳以12.78万元/年位居第二,略低于南京12.96万元/年,超周边其他城市如惠州(8.36万元/年)4.41万元/年,是安庆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91万元/年)的1.85倍,高人工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深圳企业的经营压力。

图 6 迁入迁出城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 最后是用水成本高

深圳市行政事业、工业、商建服务业的用水价格(含基本水价、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下同)分别为5.14元/立方米、5.09元/立方米、5.24元/立方米;广州非居民用水价格为4.86元/立方米;惠州的用水成本也比深圳低,机关事业单位用水为4.26元/立方米,经营服务用水价格为4.60元/立方米,电子工业用水为4.22元/立方米。

 

#3 战略发展需要
 · 首先是产业集聚发展需要
随着部分龙头企业生产线外迁,部分配套供应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选择外迁以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如落户汕尾的比亚迪项目吸引安星建设集团等多家深圳企业在此投资。


 · 其次是企业扩张的需要
在规模较小阶段,企业往往采取原址扩张方式。但当规模逐渐扩大,异地迁移会成为更好的选择。通过在外地新建生产基地、销售网点、研发机构等,逐步实现向全国、跨国甚至全球扩张。如华为分别在南京、武汉、上海、荷兰、法国、美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布局全球化。
 

毗邻经济区域吸引力增强

#1 毗邻经济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长株潭经济区、武汉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等经济高地崛起,带动附近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0年中国大中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占据榜单前四位,强二线城市紧随其后。其中厦门软环境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在社会服务方面也表现不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二线城市的经济活跃度显著提升。
 

图 7 大中城市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排名前十强

#2 毗邻区域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以地区经济转型为契机,利用各种政策优惠吸引企业迁入,尤其瞄准高新技术企业。为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江西、福建、湖北等超过28个省都组织招商团赴深考察。

同时还在财务优惠、人才政策等方面向企业提供了优渥的条件。

表 1 部分迁入地高企奖励标准

 

Vol.3有关措施建议

近年来,深圳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核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链完善,抗风险能力极强,已逐渐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2020年底,深圳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650家,较5年前增长2.4倍,仅次于北京,居全国城市第2位。
高新技术企业迁移实质上是企业区位再选择的过程,也是企业区位调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现象和客观存在,需要理性对待。虽然当前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外迁规模不大,且多集中于小微企业,但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双重要求下,对于政府如何有效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迁移,留住本地核心企业敲响警钟。
 

深化湾区创新协同,构建开放型区域共同体

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实现湾区内部和跨境高效互通;发挥湾区科技和产业优势,吸引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的区域创新体系;明确城市分工,实现中心城市错位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与襄阳、江门、衡阳等9个省市多个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缓解用地紧张。
 

聚焦数字经济,打造高新技术聚集高地

着力加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深圳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区等园区协作,对标《深圳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提出的打造千亿级细分领域产业集群目标,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加速形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完善智慧政务服务体系,营造一流营商创新环境

落实《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持续完善智慧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数据共享与融合,简化办事流程;抓好廉政建设任务落实,提升公开透明市场化环境和法治保障水平,培育公平的产业成长环境;注重知识产权顶层设计,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
 

加强高企认定监管,推进知识产权提质

严格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加强高企监管审核,优化审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审查质量管理;实地调研企业是否具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针对知识产权监管欠完善,深入开展专利代理专项整治,将违规失信行为纳入知识产权信用监管,营造规范有序的行业环境。
 

持续跟踪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做优做强

截至2019年,深圳中小企业数量达197.1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6%,是深圳经济的中流砥柱。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做好企业动态监测分析,及时掌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运行情况;加强企业跟踪服务,深入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和政策诉求,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做优做强。
 

加强政产学研互动,保障高层次创新人才输送

深化政产学研协同互动,依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深圳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等名校教育资源,保障高层次创新人才输送;鼓励企业主动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科研与育人并举、出人才出成果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